伊妮的非洲紀行(二)
by 伊妮
非洲紀行(二)情在則事成
晚上,旅行社的丁老闆在旅館樓下的餐館撞見我倆,就請我們和他們一同去湘味中國餐館共餐。
因為他與合夥人陳發先生一同宴請在奈若比的旅遊同行,推介Africa Easy Go 的越野車服務,我們這次就是要坐這越野車在東非大沙漠追逐動物大遷徙。
陳發先生是丁老闆口中的僑領,由台灣來此創業30多年很成功,現在妻女在臺北照顧年老的母親,他則兩頭跑打理生意。
晩宴的餐廳很大,是一個大商場中的旗艦店,內有許多包廂,我們那間的大桌坐了20多個人。除了丁夫婦、我倆及陳僑領,來客全部是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在奈洛比的生意人,年紀很輕但都來肯亞一二十年了。
經由餐桌上的談話互動,我才明白陳先生在過去30年中,無償幫助了許多中國人。在他們未得到居留身份前,陳僑領替他們申請工作証,甚至收留他們暫住在他的莊園中,有幾位如今創業成功的年輕人,包括這商場及餐廳的老闆,在敬酒時表達滿滿的感恩之情,感謝陳先生過去的幫助和收留,並指教他們作生意的門路,氣氛很溫馨快話,大家稱晩宴是(兩岸一家親)。
這時由隔壁包廂來了十幾位三十多歳的中國人,拎著酒杯敬陳僑領及丁老闆,他們説今晚是在隔壁開商會。
這些漢子從事各種生意,有開餐館丶商場丶服裝店丶雜貨批發等人,年紀最多四十出頭,看起來不是來自北京上海,口音多是福建丶浙江及內陸省份,相當樸實,起點都不是大學生,很年輕便出來打拼,十多年各有所成,致富時仍然年富力強,看來還可有很多年繼續發展。流行話説,出名要趁早,發財也要趁早!
僑領告訴我台灣人在此不會超過20人,都是和他一樣的老僑,而中國人在這個城市己經有8萬人了。過去很多人詬病中國人到歐洲,南美丶非洲移民模式,早期蛇頭帶出的工人,一旦身份問題解決之後,就大量地把鄕親引進。但是看到今晚的場面,我卻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動。
這非洲的蠻荒大地,不是台灣年輕人理想的移民標地。中國大陸的偏郷地區來了大批的年軽人,用血汗拼出他們的新家園和事業,有些人種蔬菜,水果及花卉,有些人開雞場或豬場,少則開個小店或餐廳,拿自己勤奮及與郷親合抱成團,不僅自己存活了下來,還把東西賣出肯亞丶甚至到阿拉伯國家和歐洲。當黑人兄弟們十多年後還過著同樣的生活時,他們己經致富了。在他們最初的卑微起點時,出力提攜過他們的善良台灣人陳先生,成了永遠的朋友!
最好的感情來自於真誠及善良,只有雪中送炭的幫助才能讓人們永誌不忘。
中國人重視(情在則事成),今晚的這頓飯吃得舒適快活,常聽現實的政治人物説(兩岸一家親),肉麻而不自然,他們永遠不可能解決兩岸問題。
延伸閱讀:伊妮的非洲紀行(三)